[1] 萨仁, 赵一之. 蒙古高原岩黄芪属植物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[J]. 植物研究 2001.doi:10.3969/j.issn.1673-5102.2001.01.007 [2] 耿宝印, 陶君容, 颉光普, GENG Bao-Yin, A0 Jun-Rong, XIE Guang-Pu. 兰州盆地早第三纪植物及古气候意义 [J]. 植物分类学报 2001. [3] 金建华, 廖文波, 王伯荪, 彭少麟. 新生代全球变化与中国古植物区系的演变 [J]. 广西植物 2003.doi:10.3969/j.issn.1000-3142.2003.03.004 [4] 孙航, 李志敏. 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在青藏高原隆起后的演变和发展 [J]. 地球科学进展 2003.doi:10.3321/j.issn:1001-8166.2003.06.004 [5] FEDTSCHENKO B A. The genus Hedysarum L [J]. Act Hort Petrop 1902, 19. [6]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. 中国植物志 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 1998. [7] 徐朗然. 中国岩黄耆属植物的生态分化及地理分布 [J]. 1985. [8] 赵一之, 萨仁. 蒙古高原岩黄芪属植物区系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[J]. 内蒙古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 1999, 30(02). [9] 吴征镒.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 [J]. 1979. [10] CREPETW L, TAYLOR D W.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leguminosae:first fossil evidence of the Mimosoideae and Papilionoideae [J]. Science 1985, 228. [11] HERENDEEN P S, DILCHER D L. Advances in legume systematics, Part 4, The fossil record [J]. Royal Botanic Gardens, Kew 1992. [12] 陶君容. 中国第三纪植被和植物区系历史及分区 [J]. 植物分类学报 1992, 30(01). [13] 贺超兴, 陶君容. 黑龙江依兰早第三纪植物群的古气候分析 [J]. 植物学报 1994, 36(12). [14] 王荷生. 植物区系地理 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 1992. [15] HS(U) REN.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vegetation in China, emphasizing their connections with North America [J]. 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1983, 70. [16] 雍世鹏, 朱宗元. 论戈壁荒漠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[J]. 内蒙古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 1992, 23(02). [17] 刘媖心. 试论我国沙漠地区植物区系的发生与形成 [J]. 植物分类学报 1995, 33(02). [18] 王文采. 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 [J]. 植物分类学报 1992, 30(01). [19] 王文采. 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布式样和迁移路线 [J]. 植物分类学报 1992, 30(02). [20] CHOI B H, OHASHI H. Diversity of Hedysarum vicioides (Leguminosae) in East Asia [J].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 1988, 63(02). |